经典文献 | JPE 重新审视诱致性技术进步假说:基于美国农业的证据
本期专题
发展与政经:要素禀赋与技术进步
导读
上期我们介绍了Hayami and Ruttan 关于要素禀赋与诱致性技术变迁的经典文献。本期介绍的文章则对Hayami and Ruttan (1970) 一文中关于美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重新进行了讨论,并指出该文对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泛化。
本专题的其它推文:
以速水佑次郎(Yujiro Hayami)等人系列研究为代表的诱致性技术变迁假说(induced innovation hypothesis)对于认识农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假说中,技术(technology)与制度(institutions)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要素(endogenous factors)被纳入经济发展的讨论中,这从学术研究发展的角度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贡献。在对诱致性技术变迁假说进行论证的过程中,速水等人引用了包括美国在内不同国家的实证“证据”。这篇文章则指出许多来自美国的经验"证据"并不能有效地支持诱致性技术变迁假说。
首先,诱致性技术变迁假说的内涵实际上存在两个变体(variant)。其一,是基于“变化”的变体(the change variant),即诱发技术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要素价格的变化。其二,是基于“水平”的变体(the level variant),即诱发技术变迁的动力来自于相对差异本身,而非其变化。作者认为,包括速水在内的许多学者在讨论技术变迁时通常未对这两种变体做出区分,甚至直接混用。
然而,这两种变体的内在含义及推论并不一定是统一的。只有当稀缺要素的相对价格随时间而增加,两种变体才能引导相同的技术变迁方向。作者基于更为充分的历史数据指出,就美国而言,这两种变体所对应的技术变迁动力在很多时候都是不一致的。
一方面,虽然美国确实地多人少,但数据显示,从1850-1910年间,土地与劳动力价格比例是不断上升的,这与Hayami & Ruttan (1970) 中的发现并不一致。另一方面,土地与化肥价格比例也在1910年前和1940年后的两段时间里表现出明显的上升,其上升速度甚至快于劳动力与机械价格比例的变化,这也与Hayami & Ruttan (1970) 中讨论的内在逻辑不符。
作者进一步挖掘了美国国内不同区域间的区别。一方面,美国全国土地与劳动力相对比例的变化趋势完全由中部的主要农业区所引领,在其它地区,二者的相对比例变化十分有限。这说明速水等人对于美国经验证据的讨论存在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的问题。其二,如果聚焦于主粮作物产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土地与劳动力价格比例曾明显上升。速水等人发现,这些地区表现出最强的机械化趋势,但诱发这种变化的价格信号应该是土地与劳动力价格比例明显下降。
作者认为,至少在总结美国经验证据的过程中,速水等提出的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过度简化了技术变迁的历史进程和内在动力。一方面,该理论过多强调了需求侧和价格信号对诱发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技术供给侧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单产在1930年后才开始激增,学者们通常忽略了1930年前美国在生物技术进步(biological innovation)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从而轻易地将美国早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归因于机械技术进步(mechanical innovation)。
原文信息:
Olmstead, Alan L., and Paul Rhode. Induced Innovation in American Agriculture: A Reconsideration. 1993.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1): 100-118.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们关注环境与资源、农业与食品、发展与政经领域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发表在高水平国际刊物上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文献。
农经好文章
READ Economics